堅持把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作為根本宗旨
助力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
(上海證監局黨委)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立業之本”作出重要論述。堅持把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作為根本宗旨,對新時代新征程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推進金融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金融強國具有重要意義。經濟是肌體,金融是血脈,金融要把為實體經濟服務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全面提升服務效率和水平,積極支持國家重大戰略實施,把更多資源配置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更好滿足實體經濟多樣化的金融需求。上海正在加快建設“五個中心”,這是黨中央賦予上海的重要使命,也是上海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實現“五個中心”聯動發展、協同發展,需要進一步深化對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認識,抓住經濟肌體這個根本,充分發揮金融的血脈支撐作用,不斷增強國際金融中心的競爭力和影響力,為國際經濟、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提供更加有力有效的資金支持和金融服務。
一、正確認識和把握金融與實體經濟共生共榮的關系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建設所取得的巨大輝煌成就,離不開金融力量的支持。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通過動員儲蓄、配置資金、分散風險等功能,在資產過剩和資金短缺之間搭建起橋梁,降低了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滿足了不同層次經濟主體的融資需求,推動了企業資金循環、產業部門循環乃至于社會再生產循環,有效促進了資本積累和經濟發展。
經濟是金融發展的根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經濟興,金融興;經濟強,金融強。實體經濟是創造財富和價值的源泉,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和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風險的根本舉措。面對日益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金融發展只有不偏離服務于實體經濟的軌道,才能實現自我增值,才會有旺盛的生命力。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表明,如果放任金融自我循環、自我服務,走向“脫實向虛”,將會導致嚴重惡果。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正處于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創新是動力,產業是載體,資金是支撐。金融和實體經濟共生共榮的關系,決定了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需要充分發揮金融在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甚至經濟發展結構中的作用和功能。從第一次工業革命中的銀行信貸,到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的資本市場,再到第三次工業革命中的創業投資基金,在金融不斷豐富的產品形式和持續完善的服務水平中,生產力獲得了長足進步,經濟得到了質的提升和量的增長,真正實現了“科技-產業-金融”的有機結合和良性循環。
二、推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要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根本宗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金融是大國博弈的必爭之地,金融對強國建設的作用更加凸顯。建設金融強國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然要求,而強大的國際金融中心是金融強國的關鍵核心要素之一。上海具有地域優勢、人才優勢、經濟基礎優勢,從1992年黨的十四大首次提出要把上海建成國際金融中心開始,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就成為了上海的歷史使命。經過30余年的發展,上海集聚了股票、債券、貨幣、外匯、商品期貨、金融期貨、黃金、保險、票據、信托等門類齊全的金融市場,成為全球金融市場最齊備的城市之一。2023年,上海金融市場交易總額達3373.6萬億元。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時強調,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目標正確、步伐穩健、前景光明。
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正邁向全面提升能級階段。推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必須堅持系統觀念,深刻認識到“五個中心”建設是上海發展的總體定位,而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是“五個中心”建設的關鍵一環和重要支撐。始終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作為根本宗旨,需要充分發揮國際金融中心的全球資源配置樞紐功能,擴大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輻射深度與廣度,通過高效配置全球資本、技術、人才、數據等關鍵要素資源,助力上海加快建設“(2+2)+(3+6)+(4+5)”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五個中心”更好聯動發展、耦合共生、相互賦能。從對國際經濟中心的支撐看,要服務好經濟結構優化升級,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從對國際貿易中心的支撐看,要加快金融聯動配套設施建設,促進國際貿易能級優化提升。從對國際航運中心的支撐看,要豐富航運金融產品和服務,補齊高端航運服務業短板。從對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的支撐看,要全方位完善科創金融服務體系,緩解融資壓力、分散投資風險,促進“科技-產業-金融”高水平循環。
三、以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助力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和上海經濟高質量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這為優化金融服務指明了方向和目標。我國已經邁上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中國式現代化關鍵在于科技現代化,戰略重點是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資本市場在分擔創新風險、促進創新資本形成等方面具有天然優勢,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特別是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大有可為也一定大有作為。上海證監局黨委將以學習貫徹《習近平關于金融工作論述摘編》為契機,立足資本市場改革開放發展和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大局,把做好新時代金融工作與推動上海經濟高質量發展實踐更好結合起來,不斷提高上海資本市場服務質效。
一是更好支持上海培育產業增長新動能。上海是重要的科技創新策源地,同時各類資金資本高度集聚,資本市場在深化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上可以發揮更大作用。要進一步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聚焦上海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先導產業和重點產業發展,著眼科技創新全鏈條、全過程,協同做好優質企業挖掘培育,支持并購重組優秀典型案例落地見效,充分發揮債券融資工具功能,促進產業企業更好利用期貨市場,持續提高上海區域性股權市場服務中小微企業的能力。進一步暢通股權投資“募、投、管、退”循環,打造“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的風向標,打通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最先一公里”。
二是不斷提升上海上市公司質量和投資價值。上市公司是資本市場之基,在推進高水平科技創新、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等方面具有示范引領作用。上海共有446家上市公司,公司質量總體優良、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要充分發揮一線監管優勢,推進落實新一輪提高上市公司質量三年行動方案,持續開展上市公司走訪,認真推動解決上市公司發展中面臨的具體困難和問題,引導和支持行業龍頭企業引領產業鏈持續創新。聚焦監管主責主業,加強上市公司全鏈條監管,盯牢“關鍵少數”、重點問題、重點領域,加大現場檢查力度,嚴厲打擊欺詐發行、財務造假、占用擔保、違規減持等違法違規行為。更加積極主動發揮央地協同作用,凝聚合力,共同促進上海上市公司走好高質量發展之路。
三是加快推進上海建設一流投行和投資機構。金融機構是金融血脈的“造血細胞”,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量和水平,需要著力打造現代金融機構和市場體系。上海有證券公司34家、基金公司68家、期貨公司36家、私募基金管理人3800余家,數量均居全國首位。要發揮好上海證券基金期貨經營機構的集聚優勢,積極培育中國特色金融文化,督促行業機構把功能性放在首要位置,端正經營理念,改變不顧風險片面追求規模和利潤的傾向,當好直接融資的“服務商”、資本市場的“看門人”、社會財富的“管理者”。鼓勵上海行業機構充分發揮上海獨特的區位優勢,用足用好政策資源、科技資源、人才資源,不斷豐富金融產品和服務,更好滿足實體經濟的金融需求,進一步提升服務實體經濟和科創發展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國家興衰,金融有責。上海證監局黨委將繼續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論述,增強純潔性、專業性、戰斗力,聚焦服務上?!拔鍌€中心”建設重要使命,胸懷“國之大者”,為建設金融強國貢獻上海力量。